管片作为地铁隧道的 “骨骼”,其吊运与下井的精准度直接决定隧道成型质量,而龙门吊凭借稳定的起吊性能与灵活的操作特性,成为这一环节的核心装备。从地面转运到井下就位,龙门吊的作业流程需严格契合施工规范与现场工况,兼顾效率与安全。
作业前的双重准备是顺利施工的基础。设备层面,需根据管片重量(通常单块地铁管片重 10-15 吨)选型龙门吊,常见规格为起重量 20-30 吨、跨度 12-18 米,安装后必须完成空载调试与逐级负载测试,确保起升、运行系统无异常。吊具检查同样关键,需确认吊装头无裂纹、螺纹段未磨损,同时在吊梁夹头卡入螺栓头后加装插销防脱落。管片准备上,地面班组要核对型号与设计图纸一致性,检查止水条粘贴是否完好、螺栓孔是否通畅,存在崩缺或密封件损坏的管片需及时剔除。此外,作业区需清理杂物,在轨道接头等易磕碰处改造为弧面,并涂抹黄油减少摩擦。
吊运与下井流程遵循严格的操作逻辑。地面转运时,龙门吊需垂直起吊管片,严禁斜拉硬拽,双葫芦操作需保持同步进退以减小晃动,避免管片与地面设备碰撞。到达井口位置后,信号工与司机精准配合,按逆时针方向调整管片姿态,从行走轨迹后方缓慢靠近井口,防止拉挂井下液压油管与电缆。在深惠城际大鹏支线项目中,因作业空间受限,管片无法直接吊至井下运输车,施工团队通过龙门吊将管片吊运至定制 “安全座椅”(承载架),配合定滑轮与拉绳装置实现平稳转运,有效避免管片滑动与螺栓孔损坏。常规工况下,管片吊入井下后需轻放至管片运输车,摆正位置后由电瓶车牵引至盾构机作业面。
安全与质量管控贯穿全程。人员管理上,龙门吊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,作业时需穿戴安全帽、防护手套等装备,信号指挥采用统一手势与对讲机联动,确保指令传递准确。设备维护方面,每日作业前需检查钢丝绳磨损情况与吊具连接强度,定期校准起重量限制器,防止超载作业。现场管控中,吊运区域设置警戒线与警示标志,严禁无关人员进入,夜间施工需强化照明覆盖。对于特殊工况,如大鹏支线项目的分体始发阶段,通过优化承载架加装保护罩,实现管片与装置 “零接触” 吊运,不仅降低破损率,还节约 30% 以上运输时间。
当前施工中,龙门吊作业已形成标准化管控体系:管片下井后需及时记录型号与吊装时间,实现全程可追溯;遇大风、暴雨等恶劣天气立即停止作业,待环境达标后重新检查设备状态。这种以细节管控为核心的作业模式,保障了管片运输环节的质量与安全。